2017年半月談(第15期)(精選)【4】
劉公島:“不沉戰(zhàn)艦”訴說甲午國殤
劉公島,不僅僅是個島。這里是北洋水師的成軍地,當年修建的鐵碼頭屹立不倒。梁啟超曾言:“喚起吾國千年之大夢,實自甲午一役始也!”
遍布山東威海劉公島上的炮臺、北洋水師遺址、大量的遺存建筑,仿佛在訴說那段屈辱史。“這里是近代中國的立體教科書,子孫后代應以史為鑒,知恥后勇!毖芯考孜鐟(zhàn)爭30多年的中國甲午戰(zhàn)爭博物館原館長戚俊杰說。
講述國殤、國恥,劉公島突出國防、海權(quán)等主題,先后修復開放了北洋海軍提督署、丁汝昌寓所、威海水師學堂、黃島炮臺、東泓炮臺、旗頂山炮臺等8處北洋海軍文物遺址,完成了北洋海軍提督署原狀復原改造。劉公島管委會副主任周德剛認為:“來到這里,可以使人們能夠更加充分地了解北洋海軍當時的工作、生活狀態(tài)!
在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70周年之際,我國首個釣魚島主權(quán)館也在劉公島開館。
劉公島還巧借駐島部隊資源,成功打造出“小海軍夏令營”品牌,每年接待近千名中小學生進島,接受愛國教育的熏陶。
在中國甲午戰(zhàn)爭博物館陳列館中,借助場景還原、3D影視、聲光電與多媒體復合等多種手段,展覽全面展示了北洋海軍和甲午戰(zhàn)爭歷史全景。孩子們漫步館中,仿佛穿過120多年的時光隧道,親歷那場震撼人心的戰(zhàn)爭:黑煙滾滾,炮聲隆隆,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向敵船奮力撞去……
警示教育成為劉公島國殤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黨員王得志參觀完后說:“殤思廳內(nèi)的系列警示、歷史選擇廳內(nèi)的深邃問答讓人印象深刻。‘落后就要挨打’‘腐敗導致滅亡’的警語牢記心中!
在劉公島,國殤教育不僅傳遞歷史的悲涼回憶,更有著對民族復興的向往;刂v解員李翠翠說,調(diào)整后的展館內(nèi)容、布局和講解詞,將劉公島的歷史放在民族復興的大背景里講述,使教育基地突破一般歷史知識的簡單傳承!奥犕曛v解后,學員們常常深受感動,默不出聲!
劉公島是甲午戰(zhàn)爭的主戰(zhàn)場,來到劉公島這艘“不沉戰(zhàn)艦”上的人們,回望中華民族的救亡探索,在國殤教育中領(lǐng)悟到歷史和人民為什么最終選擇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
紅色,青春,雨花臺
--“敬愛的孫曉梅烈士:也許傾盡一生,我也無法達到您的高度,但是我始終在仰望、在追隨,用靈魂愛我的祖國!”
--“尊敬的呂惠生烈士:我們要學習您謙遜廉潔,從不邀功請賞的優(yōu)秀品質(zhì),為他人謀福祉!”
--“敬愛的冷少農(nóng)烈士: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堅守,只為讓歷史不白白哀痛,讓未來絕不為現(xiàn)在遺憾!”
……
南京雨花臺前,2000多名大中學生和青年職工正在參與一場“給革命烈士回信”的征文活動。一封封回信,讓人們心靈一次次受到震撼和感染。
從1927年至南京解放,成千上萬的中華優(yōu)秀兒女在雨花臺慷慨赴死,犧牲時平均年齡不足30歲。他們,用青春、熱血、生命鑄就新中國誕生之路。
如今的雨花臺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青春與愛國的對話。南京農(nóng)業(yè)大學每年都向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派出一支義務(wù)講解隊,利用周末為參觀者講述烈士故事。理學院大四女生孫韻婷說:“以前我遭受打擊才肯拼搏,當講解員之后,受到烈士愛國精神感染,自強心態(tài)成為常態(tài)!
2016年4月,“雨花臺英烈親屬口述史征集活動”啟動,來自南京24所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奔赴全國,尋找烈士后人,記錄下珍貴的口述史料。
“我們所處時代與烈士不同,但同樣需要養(yǎng)成盡忠報國的血性。雨花臺英烈精神傳承、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囿于圍墻之內(nèi)!苯K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說。
這里有尋訪許包野烈士和等待他半個世紀的故事,有郭綱琳烈士“潛伏”式的愛情故事……如何讓英雄的故事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“紅色能量”穿透時空制約,抵達人們心靈深處?
2016年,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推出了話劇《雨花臺》,以藝術(shù)形式盤活“紅色家底”。“2014年底到2015年初,劇組從深入挖掘的20多個典型烈士故事中篩選出10個故事!庇昊ㄅ_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介紹,話劇大量采用歷史人物原話,將不同時期犧牲在南京的惲代英、冷少農(nóng)、施滉等烈士,編織在一個拼死保護潛伏戰(zhàn)友、送出情報的驚心動魄情節(jié)中。
一場演出就是一場與青春的對話。2016年,該劇在南京、北京、上海、武漢、廣州的高校巡演40場,吸引6萬余人次觀看,不少學生抹著眼淚走出劇場。在北京大學演出時,演員謝幕6次,但全場觀眾仍不愿離去,紛紛起立鼓掌致敬。同樣的場景在清華大學、人民大學、北師大屢屢上演。
走出劇場后的大學生們將真情實感、烈士名言轉(zhuǎn)發(fā)分享!胺窒韾链⒘沂康脑--我身上的磷,僅能做四盒洋火。我愿我的磷發(fā)出更多的熱和光,我希望它燃燒起來,燒掉過老的中國,誕生一個新中國!”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王蕾在朋友圈里大力推薦這部震撼的話劇。
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的陳志昊說,話劇最后一幕讓他找到如何愛國的答案!皣豢梢圆痪。他人不去救,他人不能救,唯有我自己。”
信仰,忠誠,為國為民的擔當、風骨與情懷,在紅色與青春的對話中,雨花臺成為人們的精神氣質(zhì)。
奮起!難忘石破天驚“第一槍”
駐足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陳列館的序廳,1927年那石破天驚的起義槍聲,仿佛在耳邊響起。英雄人物似乎從浮雕上走下,訴說當年硝煙戰(zhàn)火中如何奮起反抗反動勢力,拯救國家民族于危亡。
“功在第一槍”--八一南昌起義主要領(lǐng)導人周恩來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次起義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。這次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(chǎn)黨獨立創(chuàng)建人民軍隊和領(lǐng)導革命戰(zhàn)爭的開始。
在建軍90周年之際,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迎來近10年以來的首次改造提升。重新開放后的陳列館新增文物150余件,南昌起義時賀龍使用過的瓷器、朱德使用過的蚊帳、周恩來佩戴過的手表,起義士兵用過的漢陽造步槍、八二式迫擊炮、大刀等武器都在告訴人們,先輩報國之血何其殷熱。
經(jīng)過工作人員近10年的收集和整理,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從建軍80周年時的800多位增至1042位;南昌起義余部轉(zhuǎn)戰(zhàn)上井岡山的過程,也有了更深入細致的講述。負責紀念館講解接待的朱小可說,原先展覽的年代上限是1924年國共合作,如今南昌起義被置于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考察,展板內(nèi)容新增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早期對軍事的初步探索”。一幅南昌起義部隊屢挫屢戰(zhàn)、從失利走向成功的近代戰(zhàn)爭長卷愈發(fā)清晰,時時激勵當下的人們。
新科技的出現(xiàn),讓為國奮起、勇于抗爭的榜樣不再停留在書本上,而是觸手可及。在二樓新設(shè)的“魔墻”上漂浮著許多元帥英烈的大頭照,觀眾點哪個,接著就出來相應元帥英烈的生平事跡,掃描二維碼還能把這些資料保存到手機中。
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陳列保管科副科長劉小花說,“魔墻”采用先進的大屏拼接與多點觸摸技術(shù),后臺的云平臺還能幫助工作人員了解觀眾的關(guān)注點,以改進展陳服務(wù)。大型多媒體場景、360度全息、多通道環(huán)幕投影技術(shù)等手段也廣泛運用,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感受“立體式”愛國教育。
10歲的李丁光裕是一名小講解員,負責講述賀龍入黨、油畫《血戰(zhàn)三河壩》、一副擔架床等革命故事。來參觀的徐寶潁對她的講解贊不絕口:“作為一名老共產(chǎn)黨員,看到孩子們對于革命故事耳熟能詳,非常欣慰,這是一種寶貴的傳承--革命事業(yè)和紅色精神后繼有人了!
在這軍旗升起的地方,愛國基因正在孕育、發(fā)芽,一如當年。
警惕部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“失能”
當前,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都發(fā)揮著培育愛國情懷,凝聚民族精神的“社會效益”。但毋庸諱言的是,一些地方做好基地服務(wù)、講好愛國故事的難點和挑戰(zhàn)仍然存在:有的陳列品長期不變、內(nèi)容粗淺,文化挖掘不夠深入;有的表達方式千人一面,同質(zhì)化嚴重;有的則是軟硬件未跟上時代步伐,互動性低……如何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愛國情懷、提升愛國精神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