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面對老師的提問 負笈求學多年,總該多些面對現(xiàn)實的底氣和積聚力量的辦法。繼續(xù)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,多讀些書,思考些問題 又到教師節(jié)。工作遠在成長地、求學地千里之外,每年此時,只能編一條短信,聊表對當年 ...
面對老師的提問 又到教師節(jié)。工作遠在成長地、求學地千里之外,每年此時,只能編一條短信,聊表對當年諄諄教誨的師長的感恩之情。 回首當年,或“慘痛”或溫馨的記憶猶在眼前。成長的年輪上,那些年教過我們的老師,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一圈又一圈。 扳著指頭算,距離最后一次畢業(yè),已經(jīng)8年。難得回校探望,老師除了關(guān)心這些年的經(jīng)歷,還愛問,最近都在看什么書,關(guān)心什么問題。這時候,總是內(nèi)心一陣緊張,宛如當年課堂上被提問。 離開校園,告別師長,步入社會,我們還在求知求真的路上嗎?當年,胡適曾勸導即將大學畢業(yè)的年輕人,防止“墮落”的危險,“總得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!” 雖不必自負對社會擔當何種重任,但負笈求學多少年之后,總該更多些面對現(xiàn)實的底氣和積聚力量的辦法。在辛勤工作之余,繼續(xù)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,多讀些書,思考些問題,恐怕是年輕人所能做、應做的。 當今世界,借助新的媒介平臺,自我學習有了更大的便利,同時,每個人都是知識的傳遞者和價值觀念的傳播者。年輕人是新媒介上的主力軍。從這個角度看,當年我們常能聽見的那句話,“老師不在,要和老師在一個樣”,又有了新的意味。 時光荏苒!80后”,曾經(jīng)是第一個受到特別關(guān)注,被強調(diào)年輕一代身份的群體,如今漸漸進入“而立之年”。還以為自己仍是青春少年,轉(zhuǎn)眼卻已是資深教師、晚育父母的年紀,開始以種種形式緬懷青春。 留在家鄉(xiāng)就業(yè)的很多中學同學,都做了中小學教師,不少已是校中的骨干。同學聚會時,曾不止一次聽到感慨,“我們和老教師一樣認真,但如今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好教、不好管了。” 我們當年又何嘗沒有背負“九斤老太,一代不如一代”的懷疑?能勸導的只有一句:當年我們自己對老師的期待,你還記得嗎?做到了嗎?指責比努力更容易,守舊比革新更輕松,但只有教師順勢前行,教育才能前程遠大。 更多的同學,已經(jīng)在朋友圈里“秀”著初為父母的幸福與煩惱,開始領(lǐng)著孩子進托兒所,入幼兒園,甚至報興趣班了。孩子對父母“包辦”的抱怨,似乎又將在新一代上重現(xiàn)。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的競爭比我們兒時更甚。 只是,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”、“尊重孩子的天性”、“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(quán)”,這些先進的教育觀念,如果還不能從我們這一代開始真正樹立,又要從何時開始呢? 從子女到父母,從學生到老師,是每一代青年都將經(jīng)歷的身份轉(zhuǎn)換。轉(zhuǎn)了一圈,如果只是回到原點,我們愧為“80后”的新一代! 關(guān)于教師節(jié)的一番遐思,其實也是對“青年何為”的回答。你怎樣,中國便怎樣。青年怎樣,中國未來便怎樣。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