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 今天我們關注--時政熱點:畢生堅守有“書聲” 。【人物】九旬翻譯家宋書聲【故事】宋書聲18歲時進入晉冀魯豫北方大學學習俄語,從此與翻譯結緣。他的名字,與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(jīng)典著作緊密相連:先后參加了《馬克思 ...
今天我們關注--時政熱點:畢生堅守有“書聲” 。 【人物】九旬翻譯家宋書聲 【故事】宋書聲18歲時進入晉冀魯豫北方大學學習俄語,從此與翻譯結緣。他的名字,與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(jīng)典著作緊密相連:先后參加了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《列寧全集》等的翻譯、審稿工作,主持編譯了第一版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》。2018年11月,宋書聲榮獲中國翻譯協(xié)會頒發(fā)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。回顧人生,九旬高齡的宋書聲這么鼓勵年輕人:“我希望年輕人能做一行愛一行,一輩子做好一件事,國家需要這樣的人”。 【點評】 “人非生而知之者”。要想做到“術業(yè)有專攻”,學習是關鍵。年少時羨慕別的孩子有書讀,參加革命后有上大學的機會,工作后出國學習語言,即使在戰(zhàn)爭期間還是“激動、興奮,不顧一切地去學”……正是如此,宋書聲學好了俄語和德語,為翻譯工作打下堅實基礎。他說,“翻譯這份工作,就是要不斷推敲、不斷修訂!闭f到底,推敲和修訂的能力,是從持續(xù)學習中積累的。 學習不僅要讀書,也需要從實踐中汲取養(yǎng)分。1964年,宋書聲參與重校了《共產(chǎn)黨宣言》,這一版本大體沿用至今。這樣的成績,靠的就是譯者在實踐中不斷打磨和學習的苦功夫。翻譯一部著作前,包括他在內(nèi)的團隊都要搜集大量資料;技術不發(fā)達,就拿著俄文譯本和德文原著做參照;遇上生疏領域,就去請教專家學者。一句句地摳、一天天地忙、一本本地譯,案頭工作之繁重、之艱辛,可想而知。宋書聲幾十年如一日,“甘為真理付韶光”,他說“每一句都經(jīng)得起歷史的推敲”,這樣的底氣是在實踐中養(yǎng)成的。 翻譯本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,要出精品,就須不斷沉淀、跟上時代。“馬克思主義經(jīng)典是百科全書式的,若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含義,翻譯哪能準確?”宋書聲說,精通中文和外語,只是成為一名翻譯的基礎;要具備馬克思主義的修養(yǎng),還需要政治經(jīng)濟學、歷史、宗教、哲學等多學科的積累。 到了鮐背之年,宋書聲仍然堅持每天關注時政和社會新聞。時代前進,技術更迭,一次充電不可能管一輩子。每個人或許都應該做一塊“蓄電池”,在學習路上不間斷地 “充電”,持續(xù)釋放能量,為社會創(chuàng)造價值。 《禮記》云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!币惠呑雍芏,一輩子也很長,長到足以讓我們踏實做好、做實、做深一件事。盡精微方可致廣大,我們擁有大好的時代機遇,不能辜負青春、辜負時光、辜負成長,理當暢游知識的海洋,為明天夯實基礎,向未來穩(wěn)步前行。 周珊珊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9年06月10日 05 版) |
官方微信
手機APP
微博